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怎样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减负?

    信息发布者:鲁安章成
    2019-01-03 16:38:35   转载

    关注|做不到这一点,“减负30条”难落实!


     

    来源: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



    近日,教育部、国家发改委、公安部、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》,从学校、校外培训机构、家庭、政府四个层面出台了三十条措施,被舆论称为“减负三十条”。


    对于“减负三十条”,舆论普遍关注的是对学生家庭作业量和考试次数的限制。通知规定:小学一、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,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,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,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;小学一、二年级每学期学校可组织1次统一考试,其他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。不得在小学组织选拔性或与升学挂钩的统一考试。


    其实,在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难以摆脱分数评价的情况下,最关键的减负措施是严格落实这一条: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严禁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,不得将升学情况与考核、绩效和奖励挂钩。即扭转地方各级政府的升学政绩观,推进基础教育走出升学教育模式,实现所有学校依法规范办学。




    1


    “唯分数论”和“唯升学论”并非一回事


    有很多人把基础教育的“唯分数论”和“唯升学论”混为一谈,但这是两个范畴的问题。“唯分数论”,主要源于考试招生按单一分数评价、录取学生,学生要进更好的学校,就需要提高分数;而“唯升学论”则源于某些地方政府追求升学政绩,不坚持依法治教,导致学校围着升学考试办学,与升学无关的教育被边缘化,甚至纵容学校为提升升学率不重视学生身心健康,违规办学。


    我国周边的日本,升学竞争十分激烈,学生的升学压力也很大,但是,日本学校高度重视体育,就不存在我国学校体育被边缘化的问题。这是因为学校评价学校办学,不是仅仅看升学情况,而是看学校完成这一阶段应该给学生的教育的情况。


    欧美国家的高中,除少数私立高中比较关注学生的升学情况外(以此吸引想上名校的学生报考),学生毕业后是否申请大学、申请什么大学,都属于学生自己的选择,政府部门不会把公立高中有多少学生考进名校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。


    在加拿大,大学招生以高中课程学习成绩作为基本依据,但是,高中学校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出客观评分。这是因为学校不会给教师下达每学年有多少学生申请进名校的任务。甚至有学生在高中11年级结束时,就拿到了名校的OFFER(录取通知书),但任课教师会依旧按教学要求,给学生的12年级课程学习评分,不合格照样给不合格,哪怕这名学生因此被名校撤销录取。这就把教学和升学完全分开。给学生高中阶段应有的教育,保障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所追求的,至于升学,那属于学生自己的选择。




    2


    升学政绩观与办好各类教育背离


   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,办教育的首要责任,是办好所有学校,给每一个学生完整的基础教育,而不是只关注能考进名校的学生;而学生高中毕业进入研究型大学、职业院校、社区学院,这属于学生的选择,政府部门如果以考进名校学生的比例(数量)来评价基础教育,就是在扬名校,抑其他学校,是对职业学院、社区学院贴上低人一等的标签,这会让政府部门发展教育陷入自相矛盾之中。


    过去20年来,我国为发展职业教育,投入了大量财力,包括实行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,但职业教育却不被学生待见,原因在于,追求升学政绩的地方政府部门自己就贬低职业教育,使得教师和家长都把职业教育视为“差生”才接受的兜底教育。


    到2020年,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普及化阶段。为达到这一目标,我国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、财力,可是,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本科院校、高职高专,却被一些考生只看身份而不分析质量就视为“烂大学”,这是因为地方政府的升学政绩追求,让学校老师不断给学生强化二本、三本是垃圾学校的意识,以此“激励”学生进一本、考名校。一所高中学校的校长告诉我,他们学校附近就有一所地方本科院校,老师平时上课就经常告诉学生,你们要是不努力,就到隔壁学校读大学去。


    毫无疑问,这是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、普及化,让更多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的目标背离的。政府部门追求基础教育的升学率,可以说是对自身发展教育战略的否定,唯少数名校是尊,歧视普通院校、职业教育,试问,还发展普通院校、职业教育干什么呢?在这种观念主导下,怎么能办好职业教育、普通院校?从政府角度说,各类教育、每所学校不应该有高低之分。自己把自己发展的教育、学校分为三六九等,再怎么办教育,都难以办出令受教育者满意的教育,毕竟能进名校的学生,最多5%。


    从我国基础教育办学的现状看,各地出现的不规范办学问题,都与地方政府的升学政绩观有着一定的关系。比如,我国《义务教育法》明确规定,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校、重点班,但为提升当地学生进名校的比例,地方政府以创新为名,在义务教育阶段打造重点校、重点班,最近还有地方政府准备从初中阶段培养“拔尖创新人才”。


    教育部对高中办学规模、高中招生区域、公办高中不得招复读生、公办高中不得和民办学校公民办学不分等都做出明确规定,但在高中教育阶段,有不少地方政府部门,纵容学校违规跨地区招生,对公办民办办学不分、公办以民办名义跨地区招生抢生源、招复读生,以及学校违规补课视而不见。这不但让减负令难以落地,而且直接破坏地方教育生态,在成就少数学校办成超级中学、少数学生进名校的同时,令更多的学校变得薄弱,令更多的学生无法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,与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相矛盾的是,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加剧,学生的负担更为沉重。


    有人说,这是因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还不丰富,其实,如果把教育分为三六九等,再怎么发展教育,所谓优质的教育资源,就永远只有顶端的5%,这在哪个国家都一样。就如近年来,有的地方政府考核学校“质量”,已经不再用一本率、211院校升学率,而是看有几个考上北大清华一样。这样办学,会让学校不堪重负,家庭和学生也不堪重负。


    笔者最近就遇到多位中学校长,他们都在为本校每年有几个学生能考进北大、清华而发愁,因为当地政府领导,只看这个指标,如果达不到,就可能让校长走人。




    3


    治理不规范办学必须扭转升学政绩观


    进一步说,目前学校违规办学,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,对学生按考试分数排名,这只是“表”,背后是各级政府部门错误的升学政绩观。在升学政绩主导下,高中办学追求三年后学生的高考成绩,初中办学追求三年(四年)后的中考成绩,小学办学则看基础教育统测排名。学校采取什么手段实现目标不重要,重要的是要实现目标。


    大家所见的是,对学生成长十分重要的美育、体育、劳育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边缘化,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,有不少学校根本不落实。


    前不久,有媒体报道直播课(屏幕)改变学生命运,报道中提到,这所学校的学生,在三年高中中,每天只睡4到5小时,媒体和网友都为此而感动,可是上名校改变命运观,实际上是升学政绩观的延续。高中生的基础睡眠时间,应该是每天8小时。三年每天只睡4到5小时,这是完全不顾学生身体健康的应试教育,而非什么直播课带来的改变,是以上直播课的名义进行补课、加班加点学习,属于典型的违规办学,可却变为了“美谈”。


    要规范学校办学,让基础教育学校重视给学生完整的基础教育,就必须切实扭转地方政府的升学政绩观。要对各级地方政府用升学政绩观来管理、评价学校办学,配置教育资源的做法说No。否则,升学政绩观会强化、刺激民间社会的“名校情结”,这会让我国教育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。


    而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改革教育评价体系,则可以给学校进行个性化教育、多元教育创造更大的空间,引导每个家庭在关注学生成绩之外,重视学生的生活教育、生命教育、生存教育。


    给学生减负,不能把地方政府追求升学政绩不依法治教,与单一分数评价体系两者混淆起来。事实上,不依法治教,是导致近年来越减负学生负担更沉重的最根本原因。


    因此,对于这次发布的“减负30条”,需要分清主次、轻重,当务之急是,必须狠狠治理地方政府的升学政绩观,而非由追求升学政绩的地方政府去检查学校是否多布置作业、多举行考试,因为这些说到底是为升学政绩服务的,地方政府能严肃对待吗?


    另外,只有扭转升学政绩观,各级政府部门才会真正重视办好每一类教育、每一所学校,回归政府发展教育的基本职责,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充分、不平衡问题。






    熊丙奇


    作者简介:


    熊丙奇,教育学者,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。


    本文将刊于《教育家》2019年1月刊
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